随着 Gosha Rubchinskiy 重新推出他的同名品牌天成配资,时尚圈近期有一个微妙而耐人寻味的现象正在发生:那些曾经因集团体制、市场争议或个人原因而淡出公众视线的知名设计师,正以「独立复出/重启」的姿态重新回到舞台,除了 Gosha 还有宫下贵裕 (Takahiro Miyashita)、Matthew M. Williams,以及 Phoebe Philo。
Via WWD
这些设计师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一段段时代记忆,更是无数消费者心中「特定风格」的化身。他们的回归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这是单纯由消费者怀旧情绪所驱动的时尚循环,还是在巨头集团统治的大环境下萌生的一种「去集团化」趋势?换句话说,独立设计师的复出,到底是在迎合情感需求,还是为行业探索另一条路径?
四位代表性设计师的不同复出路径
Via The New York Times天成配资
Gosha Rubchinskiy (下面简称 Gosha) 的名字曾是 2010 年代青年文化的象征。以苏联解体后东欧青年的穿着为灵感,他的作品在西方时尚圈掀起一股「后苏联美学」风潮。从巴黎时装周到街头穿搭,从买手店到快时尚,都在模仿这种「粗粝、运动、俄文 logo」的风格。它不仅仅是流行,更是一种文化潮流的爆发,让「东欧/俄罗斯青年文化」第一次成为全球时尚的主角。然而,2018 年因个人争议事件,他突然淡出舞台。
Gosha 同名品牌的部分新品 | Via Instagram @gosharubchinckiy
2025 年,Gosha 宣布重启个人同名品牌,官网目前已有 T 恤、连帽衫、飞行夹克、运动裤和背包等基础款单品上架,牛仔裤和外套等更多样的单品会于本月陆续亮相。此外,在接受采访时,Gosha 还说正在考虑设计高级定制服装,产品线将扩展到「复杂的设计师作品」和女装。
Gosha 同名品牌的部分新品 | Via Instagram @gosharubchinckiy
品牌的资金完全来自他个人的积蓄和朋友支持,Gosha 将该项目描述为「一项集体努力」。这意味着他将完全脱离集团体系,将品牌定位于直面消费者,自建供应链与分销网络,但他并不排除未来与零售商合作的可能性,开设自己的精品店也是另一选择。
然而,这位曾经的「青年偶像」如今面对的市场已大不相同。如何修复声誉、重建信任,是他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。社交媒体既是怀旧粉丝表达热情的场所,也是批评和质疑的阵地,或许正是出于这个考虑,Gosha 社媒上发布的内容现在关闭了评论,尽管点赞数也不算少。Gosha 的复出能否突破争议阴影,仍是悬而未决的问号。
MMW 新项目的部分单品 | Via Instagram @matthewmwilliams
Matthew M. Williams 与 Gosha 的模式较为类似,也是完全依靠自筹资金运作,但他并不想把它称为品牌 (brand) 或标签 (label),而是更像一个「衣着项目」(clothing project),强调内容本身、表达方式,以及设计过程的真实。使用优质供应商 (例如日本牛仔布、日本厂/作坊),与工匠合作,注重材料本身的特性、做工、手感与细节。这一项目的定位是规模更小、实验性更强和更精品化。
Via Instagram @matthewmwilliam
在今年 6 月的巴黎时装周期间,他选择了在 showroom 展示了新项目的首个系列,而非走大型秀场;发售主要依靠精选批发伙伴,而不是全方位做直销或大规模零售。这种「微型化复出」让他摆脱了集团 KPI 的束缚,也获得了高度创作自由,一年两次新系列发布,不会频繁地赶季,保持对工作生活的平衡,并保留创始人自己的空间。
作为 Givenchy 前创意总监,Matthew M. Williams 在集团体系中历练多年,也在 1017 ALYX 9SM 中建立了个人声誉。他的美学风格融合了硬朗工艺、街头语言与高定剪裁,尤其以五金配件与功能主义设计而获得大批拥趸。
MMW 新项目的鞋款单品 | Via Instagram @matthewmwilliams
然而新项目过小的规模导致产品极度稀缺,消费者的获取难度大,市场影响力受限,Williams 似乎更愿意让 MMW 成为「实验室」而非「商业帝国」。除了国际买手助推之外,品牌的受众或许会聚焦在对 ALYX 或他在 Givenchy 时期作品有持续关注的消费者,在这之中,对设计师的情怀便变成了关键的因素。
Via Instagram @groupienyc
而说到情怀,如今十余年过去,粉丝们对 Number (N)ine 的怀旧情绪从未消退。日本设计师宫下贵裕在 1997 年创立 Number (N)ine,凭借独特的摇滚气质和暗黑美学,迅速成为东京乃至全球时尚圈的标志性存在。无论是 FW04 心型迷彩绑腿裤,还是 FW05「The High Streets」系列,至今仍在二级市场高价交易。
Via Instagram @numberninebytakahiromiyashita
但在 2009 年,他突然退出,将品牌交由他人继续运营,转而创立 The Soloist;在今年 7 月又宣布离任 The Soloist,2025 秋冬系列将是他在该品牌设计的最后一季。紧接着在 9 月,宫下突然宣布以 Number (N)ine by Takahiro Miyashita 的名义重启品牌,引发业界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,尤其是老粉丝的怀旧情感十分强烈,他们觉得这是一个「正宗的回归」。
Via The New York Times
如果还要举出一位「粉丝情怀」最深厚的设计师,Phoebe Philo 必然是首选之一。她在 2008 至 2017 年间执掌 Céline,把「极简奢华」推向巅峰。
Via ELLE
简练线条、宽松廓形、低调配色,不仅塑造了女性力量的新叙事,更为全球奢侈品市场贡献了极具商业价值的「Philo 时期」。
Via Instagram @phoebephilo
离开 Céline 后,消费者的声音始终没有消散。在社交媒体上,「我想念 Phoebe 时代的 Céline」几乎成为固定表达。2023 年,她终于以个人品牌 Phoebe Philo 的身份回归,并选择了 DTC (Direct to Consumer,直面消费者) 的电商路径。这一模式让她避免过度依赖零售渠道,同时保持与核心粉丝的直接联结。
Via Instagram @phoebephilo
Phoebe 在 Celine 和 Chloé 的时期积累了很强的粉丝基础,许多人对她的风格、审美和对女性衣着需求的敏感性非常认同。她复出带来的,是一种「真正缺失已久的设计声音」的回归。第一季上市后许多款式很快就卖完,包括包袋、外套等经典款式。即使价格昂贵,还是有许多购买者愿意支付,显示其粉丝基础与期待很现实。
这几位独立设计师的复出/重启,尽管选择的路径不同,各自的模式也有所差异,但唯独有一个极其关键的共同点:消费者对设计师的怀旧情绪。
从品牌到设计师:消费者心理的转向
Céline 2010 秋冬秀场 By Phoebe Philo | Via The Wall Street Journal
时尚消费者常常以「某个设计师时期」来界定品牌风格,就像人们提到「Phoebe Philo 时代的 Céline」「Hedi Slimane 时代的 Dior Homme 」「Tom Ford 时代的 BALENCIAGA 」等,这些记忆不仅是产品,更是一种时代标签。
Céline Luggage Tote | Via Fashionphile
这种怀旧心理正是设计师复出/重启的强大推动力。它让设计师成为品牌价值的核心,甚至超越了品牌本身。例如,在二级市场中,Phoebe 时代的 Céline 包袋至今保持溢价,而 2000 年代的 Number (N)ine 单品仍是 archive/古着收藏中的热门。
Via Instagram @phoebephilo
相较于被集团操控的宏大品牌叙事,年轻消费者更希望直接听到设计师的「个人声音 」。他们希望买到的不仅是服装,更是某位设计师的世界观与审美。
BoF x McKinsey《State of Fashion 2024》报告中提到:Z 世代消费者对「品牌故事与设计师价值观 」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其他群体,他们更愿意为原创性和个性化支付溢价。
Vogue Business 在今年 6 月发布的《亚洲奢侈品消费者调研》指出,在中国、东南亚,消费者越来越「将奢侈品的定义从品牌声望或流行趋势,转向产品本身的质量、工艺以及故事性 /情感共鸣 」。
Via nss magazine
这种趋势让设计师本人成为消费的直接对象。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更是加速了这种变化,诸如「只有宫下贵裕在时才是真正的 Number (N)ine」这样的评论,已经将品牌与个人绑定。
那么,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时尚行业开始了「去集团化 」的趋势?还是说,只是一波由怀旧与粉丝情怀推动的短期浪潮?
在时尚行业语境中,「去集团化 」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,而是一种由设计师与消费者共同推动的行业转向:设计师试图脱离大型奢侈品集团的资本逻辑,重建以个人创作为核心的小规模品牌;而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追随某个设计师,而非集团包装下的统一产品,时尚回到了「创作者驱动 」的逻辑,而不是被增长目标与市场部操控的商品逻辑。
Via Instagram @numberninebytakahiromiyashita
年轻消费者对authenticity (真实感)和direct voice (直接声音)的追求,使得独立设计师品牌天然具备优势,尤其是上述那几位更是已经拥有辉煌履历和坚实粉丝基础的情况下;相较于集团体系下的层层营销,独立设计师通过 DTC、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,更直接地与消费者沟通,减少信息稀释。
消费者对设计师的怀旧情绪也使得在复出/重启时往往伴随着高度热情的粉丝社群,这种「初始红利」能让设计师在发布首季系列时迅速获得销量与关注,为品牌持续性运营提供一定的资金基础。
Via Vogue
摆脱集团 KPI 的束缚后,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追求实验与个人表达。这不仅有助于创新,也符合消费者对「个性化」的需求。在 ESG、可持续与真实性趋势下,独立设计师的身份更容易获得舆论优势。相比集团的商业驱动,独立品牌更容易被视为「真诚」与「有态度」。
不过,独立复出之时,困境与机遇并存,上述四位设计师的新品牌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。
MMW 和 Gosha 都依靠个人资金运作,缺少集团提供的资金与资源支持,对于供应链、分销网络、市场推广以及品牌的持续性运营来说,这是巨大的挑战。
Via Instagram @matthewmwilliams
此外,保持了实验性和独特性的 MMW 项目,因为规模过小,影响力难以外溢,沦为「小圈层品牌」就难免会出现定价的争议。
Via Instagram @phoebephilo
Phoebe Philo 的第一季度就曾出现过定价争议。粉丝对「理想化的 Phoebe」充满憧憬,但现实中的产品与定价难以完全满足。一些款式在材质或设计上似乎与其它豪奢品牌类似,但标价却比预期高出很多。也有人把它和「quiet luxury + minimalism 风格 + 高价」的普遍现象相关联,质疑其是否具有足够创新性或差异化。过高期待一旦破裂,反而可能引发失望。
Via Fashion Network
宫下贵裕重启 Number (N)ine 面临的问题则是「正统性」。品牌曾经由他人运营多年,如今他再度回归,市场需要重新界定「真正的 Number (N)ine」。
Via BoF
从 Phoebe Philo 到宫下贵裕,从 Matthew M. Williams 到 Gosha Rubchinskiy,这股「复出潮」清晰表明:在集团化高度成熟的今天,独立设计师依然拥有无法取代的影响力。消费者渴望的是某位设计师的真实表达,而不是集团主导的统一产品逻辑,这种需求让「怀旧循环」与「去集团化」几乎同时发生。
然而,我们也看到,这些复出并非没有代价。资金、供应链、分销渠道、公众预期与品牌「正统性」的质疑,都可能成为阻力。独立设计师享受自由创作的同时,也要承担失去集团安全网后的全部风险。
所以问题回到开头:独立设计师的复出,到底是由怀旧情绪驱动的短期现象,还是一种真正的去集团化趋势?答案或许尚未明朗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在全球化、社交媒体与消费价值观快速变迁的今天,独立设计师的声音正在被重新倾听。他们的复出,不只是回到舞台,更是在探索未来时尚能否走出一条与集团逻辑不同的道路。
AUTHORNEAR
Virgil 个展开幕,神级买手店为他「重开」
高端机能风格解析:如何通过人本设计打动消费者?
Ray-Ban 和 Oakley,会让智能眼镜「不再尴尬」吗?
亿策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